• 医馆公告
【丹凝中医】闽南俗语,中医道理---谈谈“风火灌筋”



闽南俗语,中医道理---谈谈“风火灌筋”


闽南语历史悠久,号称“中原古汉语中的活化石”,闽南汉族人的祖先多是晋唐时期由中原河南一带迁入,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定居于闽南,泉州有一条江名为晋江即为纪念晋朝而设,由于闽地多山,与外界交流较少,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晋唐古音。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总结生活经验提炼出了一些或朗朗上口或蕴意深刻的短语,约定俗成而成俗语,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个与中医有关的闽南俗语---“风火灌筋”。

风火筋-筋

中医的“筋”主要包括现代解剖学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腱鞘、部分浅表静脉等,《说文解字》言“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从竹大概是认为通过竹可以表达筋的涵义,而竹明显的特征是有节,节与节之间有连接,所以我们猜想“筋”是指连接身体中用于连接的一些组织结构,比如连接骨与骨的韧带、连接骨与肌肉的肌腱、连接两个关节之间的肌肉等。

风火灌筋-症

“风火灌筋”的症状主要是人体的筋僵硬而导致该筋连络的部位转动不利,同时又有眼睛干涩发红等火热表现。

风火灌筋-火

这里的“火”主要指的是肝火,在中医理论里,肝主筋,在五行属木,有自然界中风的特性。


五行取象于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藏,与木相对应的是肝,因为在中医看来肝的功能和自然界的树木是一样的,喜欢舒畅调达,生机旺盛,不喜欢被压抑。


所以当人压抑、不舒畅时首先伤害的是肝的功能,肝不能正常地行使它疏泄的功能,就会导致人体内的气流通不畅,气流通不畅而堆积,因气多动属阳,故积久阳盛则热而化火,这是肝火的来源之一。风火灌筋-风

中医理论中的“风”作为致病的邪气时即指自然界中的风,同时也作为一种现象的描述,取象于自然界的风善动不居、捉摸不定之性,比如肢体颤抖、眩晕等症状,因为这些症状看起来就像是自然界中的物体被风吹而有摇动之象。


分析这些症状的产生原因可以发现是因为肝阴不足以濡养其所主的筋,筋就不受正常生理控制,从而出现了乱动的症状,带动肢体摇摆。

风火灌筋-灌

因为风、火与肝的联系密切,所以中医术语中常有“肝风”、“肝火”等说法。而“灌”字是一个动词,指注入液体这个动作,而前面讲到肝在五行中对应木,故用灌字就像把液体灌注给树木,暗喻所灌为肝,同时灌有种居高临下、不由分说之感,喻风火之霸道。



“风火灌筋”综述


综上所述,“风火灌筋”是指由于情志抑郁等因素导致肝火内生、肝风内动而影响肝所主的筋,从而使筋所连络的肢节不能自主活动的症状,病位尤以颈项处的大筋为多见,以项强难以转动为主要症状,还可有目赤头晕、舌红脉浮弦等肝火症状。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症状呢?我们可以通过拔罐来局部舒缓筋的紧张感,恢复其条达之性,还可以通过用厦门俗称“娘仔叶枝”的中药--桑枝煎水服用来缓解,桑枝清火热,又有疏通条达之性,恰合病机。如您有此症状,不妨一试。


笔者由此想到,古老的闽南语中蕴藏着许多劳动人民由生活实践总结得到的俗语,对指导后人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加以发掘,而现在普通话盛行,有些闽南的小孩竟不会说闽南语,更不用提闽南的俗语了,这种现象值得反思,须知闽南语是“中原古汉语中的活化石”,当引以为豪,继承发展。


版权所有:厦门丹凝中医 闽ICP备2021003023号-1 技术支持:摩通科技
tml>